關于電商行業,國家又有新規出臺了!
這個月月初的時候,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首個市場監管行業標準——《自然人網店管理規范》(以下簡稱《管理規范》)。
新規明確將對自然人網店實行“四個統一”管理框架,于2025年6月1日起實施。
自然人網店,相信不少人看到這幾個字眼就已經打起十二分精神了。
在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臺上,個人網店賣家并不少見,他們開店通常不需要提供工商注冊信息,一般會賣點自家種的農產品、手工藝品,或提供便民服務。
由于開店門檻低、成本少,這類店鋪已經占到了平臺商家總數的一半以上。
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這些個人網店由于“免予登記”等特性,長期處于監管盲區,虛假宣傳、售后跑路、貨不對板等問題頻發,消費者維權困難重重。 現在,新規雖說屬于自愿性、推薦性的行業標準,但也像一顆信號彈,預示著電商行業即將迎來一場大洗牌!
顯然,個人網店的“裸奔時代”要結束了。
首個市場監管行業標準來了!
具體來看,《管理規范》規定了網絡交易平臺經營者對自然人網店入駐、運營、退出和數據報送等方面管理的要求。
一、入駐標準統一:先身份驗證再開店
在入駐環節,按照“最小必要原則”,明確自然人網店入駐平臺時網絡交易平臺經營者采集信息的范圍,便利自然人網店市場準入。 換言之,開店必須實名認證,地址、聯系方式等信息要和支付賬戶一致,杜絕“匿名開店”。
舉個例子,想在拼多多賣自家橘子,得先上傳身份證,綁定自己的銀行卡,還要公開手機號和地址。
這樣一來,消費者一看就知道“這是真人真店”,買得更放心,店鋪轉化率也會更高。
二、運營規則統一:經營要守規矩
在運營環節,明確網絡交易平臺經營者對自然人網店運營檢查、網店展示、信息公示、消費者投訴、合規管理、權利救濟等方面的管理要求,督促自然人網店依法依規經營。
一般來說,每個平臺都有一套自己的運營管理方法。
就拿拼多多來說,對商家客戶服務就有相關管理規則,倘若商家違規,將會視情節輕重被處以扣分、違規等措施。
隨著新規的出臺,顯然也要求平臺加強對商家經營行為的監督。若商家敷衍消費者,平臺可能要承擔連帶追責。
三、退出機制統一:關門閉店不能“玩消失”
在退出環節,細化明確自然人網店信息公示法定義務,強調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用大白話說就是,商家關店前必須提前公示,妥善處理未發貨訂單和售后問題,防止“卷錢跑路”。
這一點需要尤為注意。畢竟過往,就有多起商家通過鉆平臺規則漏洞,比如虛假發貨后跑路,買家維權無門的事件被曝光。
比如,此前有消費者從一個家電店鋪花一萬八千元買了幾種家電,商家稱為表示感謝,先送她一個小禮品,結果卻將禮品物流信息當作電器物流信息提交平臺。
等消費者意識到被騙的時候,店鋪已經關閉,錢也也要不回來了,而這家店鋪的保證金只有500元,事情最后不了了之。
此次市場監管總局發布新規,顯然就是要整頓此類亂象,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四、數據報送標準統一:數據向監管部門報備
明確網絡交易平臺經營者對自然人網店的信息記錄保存要求,以及向市場監管部門報送數據的要求,為網絡交易智慧監管奠定數據基礎。
也就是說,就算是個人網店,平臺也要把商家的數據報給監管部門,比如交易記錄、售后情況等。
由此看來,或許為了符合監管要求,未來可能平臺會給數據完整透明的合規商家流量傾斜。
相反,數據混亂的店鋪可能被“隱形降權”,慢慢沒生意。
值得注意的是,繼去年底《互聯網平臺企業涉稅信息報送規定(征求意見稿)》后,3月24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又發布了《網絡交易合規數據報送管理暫行辦法》(國市監網監規[2025]2號)(以下簡稱“辦法”)。
該辦法的實施時間,就是今天。(相關鏈接:重磅!平臺數據報送新規落地,個人店鋪將受重創?稅務合規已成必然!)
其中,根據辦法第七條,網絡交易平臺經營者應向住所地省級市場監管部門報送網絡交易經營者身份信息,似乎與此次新規在某個角度上不謀而合了。
由此可見,未辦理市場登記的個人網店要注意了,因為長期以來個人店鋪以個人名義開店經營,店鋪流水直接提現到個人卡,并未按個人經營所得繳納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此類賣家在新規實施之后,可能還面臨就之前店鋪流水進行補稅、繳納滯納金和罰款的風險!
國家為何突然對個人電商網店出手?
從“野蠻生長” 到 “規范經營”,這是電商行業的必然趨勢。
畢竟個人網店的“野蠻生長” 雖激活了市場活力,但其監管漏洞卻已成為電商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塊 “絆腳石”。
從宏觀層面看,我國網絡零售交易額已連續12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 年網上零售額15.5萬億元,個人網店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卻因缺乏統一規范,導致市場秩序紊亂。
據不完全統計,2024 年全國網絡消費投訴中,個人網店相關投訴居高不下,虛假宣傳、售后缺失等問題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更侵蝕了電商行業的公信力。
此前就有媒體多次報道個人網店肆意賣假貨、虛假宣傳、售后失聯,但由于信息不透明,導致消費者難以維權的事件。
有個人賣家利用了平臺系統自動確認收貨的規則漏洞虛假發貨,坑害消費者,在消費者申請僅退款維權之后,第二天商家就注銷店鋪跑路了。
被坑的消費者向平臺反映這一問題后,先被告知海淘產品需要等60天,確認物流狀態,后又因為賣家店鋪保證金較低,不足以覆蓋其購買商品的價格,又等了90天的“催繳期”。
在一個由買家組成的維權群里,超360人正在維權。多位買家都在反映此類套路,特別是90天催繳期過后,大部分人依舊沒有任何進展。
而這些事件,還只是亂象中的冰山一角。層出不窮的亂象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也讓平臺信譽受損。
與此同時,稅收漏洞問題也是日益凸顯。
大量個人賣家以“自產自銷”為名規避稅務登記,交易流水直接流入私人賬戶,導致國家每年流失千億級稅收。 新規要求平臺向監管部門報送數據,正是為了織密稅收監管網絡,讓市場參與者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綜合來看,在未來的電商江湖里,只有站在陽光下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最后:新規的實施,無疑為個人網店經營者劃定了更清晰的“游戲規則”。
合規經營將成為生存和發展的底線——從實名認證到數據透明,從依法納稅到售后保障,每一個環節都需嚴格遵循規范。
雖說短期來看,商家可能面臨轉型的陣痛或面臨淘汰,但從行業發展維度看,新規卻如同“洗牌器”,正在重塑電商競爭格局。
當個人網店告別“裸奔”,平臺經濟將回歸 “價值競爭” 的本質 —— 優質商品、專業服務、透明運營才是立足之本。
同時,隨著監管盲區被填補,市場競爭也將更加公平,優質商家有望獲得更多流量和資源傾斜,而“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將逐步減少。
當然,雖說《管理規范》屬于資源性、推薦性的行業標準,未增加強制性義務,但平臺亦需承擔更多責任,通過技術手段加強合規管理,例如利用大數據監測異常交易、完善信用評價體系等,與監管部門形成協同效應。
總的來說,電商行業的“下半場”,屬于那些愿意站在陽光下的人。
無論是個人賣家、平臺還是消費者,唯有主動擁抱合規,才能在這場變革中贏得長遠發展。
新規的落地,不僅是監管的升級,更是行業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未來,一個更透明、更誠信、更可持續的電商生態,值得所有人期待。
貨之家專業提供跨境電商進口物流、報關、保稅倉一件代發服務,保稅倉庫,保稅加工,保稅物流,國際進口物流,跨境電商進口報關。跨境電商進口保健品,進口產品,進口商品,進口食品,奶粉進口,紅酒進口,進口咖啡,進口護膚品,進口化妝品,可直接咨詢手機號/微信:13318730968(李經理),可對接京東、天貓、抖音、拼多多、小紅書、淘寶、有贊、微店、微盟、洋蔥等熱門跨境全球購電商平臺一件代發或保稅物流調撥轉倉。
文章及圖片除原創外均精選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意在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